今日僅剩免費名額
1
0
9
159****1728獲得了免費設計名額
139****9838獲得了免費設計名額
187****2238獲得了免費設計名額
近年來,人們在購置房產時常常陷入尷尬的境地,畢竟房地產市場是商品化市場,而購房者又非個個都是“專業選手”,“闖”誤區,“蹦”陷阱,“犧牲者”不在少數。在誠信還沒有成為市場第一準則的時候,要謹防購置房產中的陷阱。
陷阱之一:售樓書
如何“讀懂”售樓書中的潛臺詞,是購房者需要掌握的第一技巧。
電腦制圖技術的發展使開發商在制作售樓書時越來越“隨心所欲”,在樓盤的全景效果圖上,生活商業配套設施、景觀布置清晰可見,然而實際上整個小區的配套設施的跟進要視小區的整體銷售狀況,而這些后期工程的進度不是開發商所能決定的。
為了加快資金回收的速度,許多房地產宣傳材料都有一定的“提前量”。例如,在廣告里偷換概念,把正在征地拆遷說成已經“三通一平”;把剛剛主體完工說成是旺地旺銷;把尚有大量空置的房屋說成是“熱銷空前”、“碩果僅存”……無論引入何種修飾手法,都是為了讓購房者提前付款。
陷阱之二:價格術語
起價、均價、限價、特惠價、清盤價,讓你根本搞不清什么價。
“起價”缺乏科學性、代表性,它一般指該物業內樓層、朝向等最差而價位也最低的那套房,大多是不規則房,首層、頂層房甚至半地下房,許多房地產廣告打出的起價給人一種最低的印象,以誘惑消費者,但若一打聽很可能這個檔次的早已售完了,只有更高價位的了。
“均價”也大同小異。還有的只打出“最高價”,也就是“限價”,但實際上與最低價相差無幾,但以上相對低的價位在廣告中卻能起到吸引購房者注意力的效果。
據業內人士分析觀察,大多數被相對低的價位吸引來的購房者在對樓房、朝向、戶型結構等進行了挑挑選選之后,其最后的購入價格會超越所謂的“起價”和“均價”很多,其價格差往往也會讓購房者產生一種花大錢、住好房的心理感受,嘗到甜頭的房地產營銷商們總是樂用此招。
陷阱之三:補充協議
按照有關規定,只有房屋土地管理局印制的統一的內、外銷商品房預售/出售示范合同文本才是唯一合法的合同文本,因此開發商與購房者簽訂的正式合同的內容一般比較公允,但幾乎每一個開發商在與你簽商品房預售契約時,都會同時發給一個“補充協議”。
而實際上,這個“補充協議”的內容幾乎只對發展商一方有好處。開發商憑借其專業優勢,往往通過制定補充協議來減輕或免除自己在合同中應付的責任,將正式契約中保護交易公平的條款通過補充協議加以取消、變更,最大限度地減輕賣方的責任。
(紅網)
相關推薦
萬元
您的意見或建議就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