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僅剩免費名額
1
0
9
159****1728獲得了免費設計名額
139****9838獲得了免費設計名額
187****2238獲得了免費設計名額
盡管成都有多家全國連鎖、本土資深的知名家裝公司,但業界人士統計,仍有50%以上的裝飾業主還在選擇“游擊隊”。為什么被業界嗤之以鼻的“野裝飾”一直是大伙兒眼中的“香餑餑”?它們真的又便宜又好嗎?難道業主不知道有危險嗎?“它賺的就是你不懂行!”一名曾從事該行業的胡工長揭秘,“我們有一個生存法則:低價攬客、換料賺利、增項增利、做完不管……”業主就是這樣不知不覺一步步掉進陷阱的。由于家裝工程涉及環節多,專業性強,工作又極其瑣碎,這給了“游擊隊”設置陷阱增加了便利。以為賺到了的業主,其實虧大了!
第一環:低價作誘餌
低價是“游擊隊”的核心武器,“往往可以低于品牌公司30%的價格接單”,由于計算很粗,可以喊一個很低的價格。
【事實上】:邊干邊添錢,后期一定會做足加法功夫,“走直線的電線非得在屋內轉一圈;一個書房可以給你安裝8盞激光照明燈;墻面乳膠漆謊稱面積多收錢等”。
由于事先沒有正規報價單,許多部位未經仔細測算,后期裝飾時又覺得是必要的,就這樣被動地被加價。
第二環:樣板間引入局
第二步肯定是去看已做的或正在做的工地,最佳的工人、最佳的資料做出來的樣板間看上去當然很完滿。這樣的價平質優,“游擊隊”裝飾選定了。
【事實上】:他們每個時間段都會設置一個“賠本不怕,只求把局做大”的樣板間來吸引客戶,甚至給該樣板間業主許以回扣,請他們幫忙說好話。這里虧的錢,當然就從你身上賺回來了。
第三環:合同布滿陷阱
由于裝飾項目太多太細,不懂行的業主看到一大篇約好,覺得夠細夠全了,有價格又有簽章,不就是個買賣合同嘛,簽了就是了。
【事實上】:裝飾合同暗藏玄機,殊不知裝飾合同中要列明白資料和技術需要十幾頁,“游擊隊”的合同那只叫粗略版,不會標明資料品牌型號和技術做法,更不會約好增項控制比例,更談不上違約責任了,寫入合同都無效。結果是,后期變更設計方案,增項、增資料,理直氣壯地增加裝飾費。技術、質量就更別談了,業主更是無據可依無從把控。
第四環:水電改造糊弄人
“水電改造到底好多錢?”“很難估算啊,都是現場做好了按方實收。”好吧,所有裝飾都這樣算的,也就只能按這個辦了。
【事實上】:“水電改造是最大的盈利點,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賺取暴利”。他們會給你說需要悉數更換電線,其實只是把插座邊接上新線頭,里面底子不動。這樣一套造價4000元的兩居室電路,其實只需500元就可以完成。布管繞線,現場測量做手腳,防水高度不做夠……招數實在太多了。
第五環:資料貓膩躲不過
“你看我們給你用的是最佳的木工板,還有這個水泥都是最佳的。”聽上去的確很不錯啊,從肉眼還真看不出來木工板、水泥這些輔料的好壞,感覺不錯就行。
【事實上】:報價既低,要掙錢低價劣質資料是必需的,且合同中沒有注明資料品牌、規格,級別,即使發現劣質資料也沒辦法。就算你自己買桶好油漆,也可能被換成三無產品,你底子不知道。更有惡劣的工人“收拾”自己買輔料的業主,偷走他們剩余的資料,叫你多的都花進去了。
第六環:技術質量沒法控
紅楓林業主楊晨還在高興,“運氣好,裝飾很不錯,兩萬元太劃算了”。從外表上看,一個清水房變成一個有板有眼的家,心理上就覺得它太好了。加上竣工時看到的都是面兒,的確沒疑問啊!
【事實上】:其實不是這回事。舉例,正規公司上油漆是“三底兩面”總共五層涂刷,“游擊隊”也就是面上兩層,你看得到嗎?安裝的廚房出水接口配件不做熱脹冷縮技術處理,以后漏水了你才曉得疑問!衛生間沒做防臭處理,用久了馬桶返臭,你才覺得遭了……話說回來,這沒有約好技術的裝飾,又何談質量?
第七步:售后服務無從談起
“有事打我電話,我就在附近住,來一趟方便得很”。業主心想簽了合同的事兒應當不會出疑問,而且裝飾都沒出質量疑問,以后也不會有啥大疑問,就算有疑問到時再說嘛。
【事實上】:裝飾是個短期行為,但住家是長期的,裝飾質量絕對不是從外表就能看出來的。很多業主總在裝飾過程中糾纏半天,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售后服務。當你發現有質量疑問時,“游擊隊”已經與你完全沒了關系。
“游擊隊”也喬裝打扮
別找沒聽說過的“公司”
據業界知情人士透露,近年來“游擊隊”已逐漸改變策略,喬裝打扮后理直氣壯接單。專業人士提醒,對于小區樓下那些沒聽過名字的“公司”一定要小心!
這些喬裝的“游擊隊”有的掛靠在一些有執照、有天資、經營面臨困境的家裝公司名下,可以運用該公司證照復印件。作為回報,“游擊隊”每接一份家裝工程,向該公司交提成;有的拿來不知哪里得來的過期營業執照掛起,每每有業主提出需求就拿出來應付一下,蒙混過關。
不過,這些偽裝后的“游擊隊”都有一個一起特點,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的辦公室場所。他們常常出現在各個新交房樓盤樓下,租賃一個鋪面就開起了“公司”,這個樓盤裝飾差不多了就不見,又到別的一個新開樓盤去。因此,業界人士提醒,對于小區樓下那些沒聽過名字的“公司”一定要小心。
消費者如何擦亮眼睛分辨?有30年從業經驗的魏師傅主張,遇到這樣的狀況,一定需求去其公司總部簽合同,看看是否有固定場所;簽合同時需求運用市建委監制的合同;同時還可上網查其是否注冊,通過看注冊資金判斷其實力。
相關推薦
萬元
您的意見或建議就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