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業主不會親自去丈量需要裝修的所有尺寸,有的裝修公司會利用這一點,在面積上做一些手腳,使裝修面積數據大于實際數據,從中獲利。工藝說明模糊不清,簽訂合同忽略工藝說明,往往會導致施工不達標。很多的裝修公司會將已經接到的業主裝修訂單,以稍低的折扣價格轉包給其他建筑團隊去做,所以,很多時候業主的裝修質量跟裝修公司沒什么直接的關系了,而接受轉包的建筑團隊為了盡可能多的獲取利潤,則對裝修質量顧若罔聞。
貓膩一:偷工減料家居裝修有陷阱裝修公司或工頭報價時由于業主更多地會關注單項的價格,而經常忽略工藝說明,尤其是用什么材料、什么規格、什么等級以及甲醛、苯含量等方面的規定。拆招:一定要當面核實清楚材質、規格和等級,并落實到紙面上,作為合同的附件出現,以免自己后悔莫及,打起官司或申辯的時候沒有證據也說不清楚,任由裝修公司隨意提供不合格、不環保的材料。
貓膩二:工頭隨意增加項目裝修公司或工頭隨意有“創新”,要求增加工程。有些裝修公司或工頭在報價的時候會故意把一些必要的工程舍棄掉,等簽了合同報完價后再“增添”項目,提醒你當時忘了寫了,這個時候的單價就不是由業主說了算了,而是由他說了算,而且報的價格往往比較高。拆招:簽合同前多征求已經裝修過的人,或者是監理或者是橫向比較其他裝修公司的報價單,看看有沒有必須要的工程確被有意刪減掉的。當然自己也不要隨意增加可有可無的項目,因為這個時候裝修公司或工頭總會狠宰業主一把。
貓膩三:材料進場時提供劣質產品雖然在合同上和報價單上寫得很清楚,該用什么材質、什么規格、什么等級的產品,但一些抱有僥幸心態的裝修公司或工頭總會鋌而走險,改頭換面來個以假蒙真,如果業主不細心、不關心的話,劣質材料就這樣偷偷進場了。拆招:材料進場的時候,最好要自己親自到場,帶上合同和報價單,并請懂行的人或監理到場一起驗收。并在合同簽定時規定,工頭進任何一種材料必須提早通知業主本人或監理,否則材料出現任何問題責任和誤工均由裝修公司或工頭負責。
第一不要有漏報和不報,裝修公司經常是裝某一項不報或某一大項不報,來減少報價,吸引你施工后再增項,第二是將一項分拆多項,這樣每一項你都能接受,但加在一起報價就不好接受,裝修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不要想著天上掉餡餅,也不要一味認為多花錢就一定是高檔。
1.巧設合同貓膩。混淆材料籠統報價,混淆概念多算費用是個別家裝公司慣用的伎倆。簽約時將某一材料籠統報價計算,施工時更換單項材料,從中賺取差價。此外,還炮制一些不具體或可多種解釋的條款,借以金蟬脫殼。
2.低報價招攬業務,開工后再增項。個別裝修公司在客戶要求報價時,先刪減項目給出低于其他公司的報價,形成“低預算“吸引消費者簽單。在施工過程中,再把刪減的項目作為增項,把錢漲回來,形成”高決算“。完工后,消費者發現,結算的費用比預算要高出許多。
3.設計師故意增項,多拿提成。有的設計師在接單后,為了多拿公司的提成,不顧消費者家中的實際情況,故意增加裝修項目:如不需做隔斷的地方添個隔斷,沒必要吊頂的地方吊頂等等。通過一番“設計”后,裝修報價大幅高于原預算。
4.材料采購以次充好。在包工包料的裝修中,個別施工隊在采購材料時做手腳,有些以低劣的商品冒充名牌產品,以低價次品充當正品等等。
5.謊報測量面積。個別裝潢公司在施工面積上謊報、多報,如在計算涂刷墻面乳膠漆時,沒有將門窗面積扣除,或者將墻面長寬增加,以增加裝修預算。
一種方法:轉換材料計量單位 巧妙轉換材料計量單位,是裝潢公司賺取利潤最常用、最隱蔽的手法。 通常,材料市場的材料價格都是按照多少錢一桶(一組)、多少錢一張等計量單位來出售的。而裝修公司向業主出示的報價單,很多主材都是按照每平方米、每米來報價的,如涂料、板材等等,因此業主根本就不清楚究竟會用多少裝修材料、究竟用掉了多少裝修材料。 同主材相比,副料的水分就更大。以最簡單的墻面處理為例,在市場上出售的乳膠漆都是按照桶為單位來計算,但裝修公司一般都會以每平方米為單位來計算乳膠漆的價格,從而在單位轉換過程中賺取價差。
第二種方法:做預算“欲擒故縱” 由于裝修行業競爭相對激烈,部分裝修公司會通過低總價的方式獲得裝修權。 部分裝修公司在做預算時,經常會有意將一些項目略去,再加上一些打折的手法,這樣做出的預算肯定比其他公司要低。但由于裝修材料沒有跟業主說得很清楚,在使用裝修材料的時候,可能使用假冒偽劣、不環保的材料,而業主一旦要求使用高品質、環保的裝修材料,裝修公司便會要求加價。最終,得不償失的還是業主。
您的意見或建議就是我們的動力!